一、標準物質的來源
美國是蕞早研制環境標準物質的國家。1964年shou次制備成環境標準物質——甘藍粉。目前,許多國家及一些國際組織和機構,也都開展了制備各種環境標準物質的工作。
我國環境標準物質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目前已有標準水樣、河流沉積物、煤灰、土壤、頭發、米粉、貽貝、樹葉以及環境大氣測定用標準氣體和汽車排氣測定用標準氣體等。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物質目錄》(1995)共收錄一級標準物質816種,二級標準物質544種,按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的《一級標準物質編號辦法》的規定,共分13大類,再按類編號。目錄內容包括標準物質名稱、編號、定值成分的標準值、標準偏差、不確定度等。其中,環境標準物質中一級標準物質90種,二級標準物質238種。截止2000年5月,我國的環境標準物質有569種,其中一級標準物質135種,二級標準物質434種。環境一級標準物質大類編號為GBW 08101~08999。
國際標準物質信息庫(COMAR)由中國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NACCRM)、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英國政府化學家實驗室(LGC)、法國國家測試所(LNE)德國國家材料研究所(BAM)、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檢驗所(JITII)和前蘇聯全蘇標準物質計量研究所(VNIIMSO)七個guo家級實驗室于1990年11月共同建立并運行的國際上唯1的標準物質數據庫。其任務是收集國際CRMs信息,提供CRMs信息查詢服務,實現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CRMs的推廣與應用。
二、環境標準物質的選擇
選擇標準物質的原則如下:①標準物質基體組成的選擇;②標準物質準確度應比被測樣品預期達到的準確度高3~10倍;③標準物質濃度水平的選擇;④標準物質取樣量不得小于標準物質證書中規定的最小取樣量。
三、環境標準物質的制備與應用
多數環境液體和氣體很不穩定,通常由人工模擬組成配制而成。配制固體標準物質的環境樣品有土壤,沉積物,植物的根、莖、葉、種子,動物內臟、肌肉、毛發、骨骼等。環境標準物質的定值采用多種分析方法由多個實驗室協作完成。
標準物質是一種對測量數據可比性與一致性起著重要作用的最主要的化學計量標準,是量值傳遞與溯源的重要手段。環境標準物質被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其基本用途有三種:用作與未知物質同時進行分析的“控制物質”;用作校準儀器的“標準物質”;用作發展新技術或考核實驗室及分析者的“已知物質”。